「感覺,係對比出嚟」 — 劇本篇
最初的故事
《年少日記》 @timestillturnsthepages 的劇本從構思到定稿,歷時5年。導演卓亦謙最初構思《年少日記》時,以直線故事展開,講述10歲的傑仔,有著一個不愉快的童年,並有自殺傾向。長大後,他成為了中學教師——鄭Sir。一天,鄭sir 在課室發現一封沒有署名的遺書,在尋找是哪位學生寫這遺書的過程中,他開始困惑自己是否一個好老師。
及後,導演在蒐集資料時,發現學童會產生輕生念頭,背後涉及很多因素。例如原生家庭的創傷,包括體罰,言語暴力與比較文化等;另外,社會如何看待精神病,亦有關鍵性影響。為更好地帶出上述問題,導演決定加入一個角色—— 學業優良的弟弟。
因為「感覺,係對比出嚟」,於是有了「弟弟」這個角色。
情節對比
一個不愉快的童年,有很多艱難時刻,一味描寫傑仔的不幸,未必見效。要讓觀眾感受到傑仔的難過,導演認為要透過場口間的「對比」去營造出來。 (見圖4 )
Scene 22A & 23的鋪排,讓觀眾對傑仔的處境抱有希望,但去到Scene24,面對如此難堪的局面,形成一種對比。
另外,如果鄭sir離婚後,只有單一場口呈現他孤獨在家的情形,會有一種無病呻吟的感覺。所以這一場戲之前,要讓觀眾感受到鄭Sir與林雪兒的溫馨時光,對比之下,鄭Sir離婚後的孤獨感油然而生。(見圖5)
當整個故事的人物,都有上有下,導演想表達的信息,就會浮現出來。
角色對比
如果圍繞傑仔身邊的角色只帶來負面影響,角色的生活型態會變得「Flat」。這時候,需要一個能產生「對比」感覺的角色,於是鋼琴老師Miss Chan的出現便尤為重要。Miss Chan 不但止對傑仔很好,更啟發傑仔立志成為老師。
Big Twist
但故事的構想完整後,導演開始思考故事的其他走向。
他先作出假設,假如傑仔輕生後,會發生什麼事?這個假設首先撼動了鄭Sir一角,因為傑仔輕生了,鄭Sir的身份會改變,他會是誰?層層推敲下,便是留下來的弟弟。於是輕生者家屬的故事,成為了鄭Sir的故事線,這也成為了《年少日記》的Big Twist。(見圖7 )
導演亦有提及,為免出現強加轉捩點的情況,他基於以下三點去審視《年少日記》的轉捩點:
觀眾對故事中角色,如鄭Sir,會有更深刻的理解。
能創造另一個角度回看前面故事,譬如以鄭sir的角度去回望哥哥的事。
觀眾觀看前半部的時候,有意識認為傑仔能撐下去並成為老師,但後來並不是這樣,這個感覺很重要,因為要延伸到故事後半段。
佮佮冚
一個結構完整的劇本,裡面重要的說話、重要的物件,會有不同階段的變化,也就是 「 佮佮冚」。
對白為例(見圖8 ),當這句對白重複出現的時候,角色「存在」的意義被加強了,觀眾能感受到有輕生念頭的人,不被重視,孤立無援的絕望感,「呢個就係行內講嘅食對白」導演平靜地說。
道具為例(見圖9),一個物品的出現,不是為了單一場戲的效果,後面要有接著的變化,讓觀眾明白它不同的意義。
《年少日記》中,河馬公仔出現了四次:
第一次,林雪兒問鄭Sir,河馬公仔在哪裡。
第二次,鄭Sir收拾舊物品,拿起河馬公仔。
第三次,少年時期,河馬公仔是鄭sir遇上林雪兒的媒介。
第四次,少年時期的鄭sir與林雪兒道別。
青少年時期,第一次出現是相遇,再一次出現就是道別,代表了鄭Sir與林雪兒關係的變化。
- - 待續 - -
Text 阿信
Photographer @makyau2
Video @amhong_editing
Design @mungshaaa
Special thanks @derek_ay @christyheilong @wongyuku
#時地人事 #sincetheyrunscene #爐邊手記 #劇本篇 #卓亦謙 #nickcheuk #timestillturnsthepages #年少日記
延伸閱讀
相關影片